2009年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資料顯示,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7.2‰(城市7.6‰,農村21.1‰),嬰兒死亡率13.8‰(城市6.2‰,農村17.0‰),新生兒死亡率9.0‰(城市4.5‰,農村10.8‰)。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較上年下降,其中母乳餵養作用功不可沒。

  2010世界母乳餵養周(81-7日)主題即為成功促進母乳餵養十項措施,旨在提高全球母乳餵養率,給嬰兒一個健康的身心。以下著重介紹一些頗有新意研究以及問題母嬰餵養策略。

  產後母乳餵養好處

 

  嬰兒獲益

  純母乳餵養可降低嬰兒感染風險荷蘭一項研究顯示,純母乳餵養≥6個月嬰兒的上下呼吸道及胃腸道感染風險下降。混合餵養(無論持續4個月,或是6個月)均未降低嬰兒患上述疾病的風險。

  母乳餵養降低子代代謝性疾病風險近期的多項研究結果支持,母乳餵養可減少嬰兒成年後代謝性疾病(肥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和冠心病)發病風險。

  母乳餵養利於子代心理健康國外一項14年佇列研究顯示,母乳餵養時間<6個月為兒童期和青春期心理健康問題的獨立預測因素。

  母乳餵養利於嬰兒口面部發展西班牙一項對比研究提示,母乳餵養除多重優勢外,還有助於嬰兒口面部結構發展,不僅影響門齒位置,而且影響下鄂與上頜骨和顱骨矢狀及縱向發展關係。

  母親獲益

  母乳餵養亦增加母親獲益,具體包括:①促進子宮收縮,減少產後出血、加速子宮恢復;②降低乳腺癌、卵巢癌發病幾率;③哺乳過程能促進骨骼再礦化,而骨骼再礦化可能有助於降低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風險;④協助體型恢復,每天多消耗500Kcal以上熱量;⑤加深母子感情,促進乳汁分泌;⑥促進心理健康。

  特殊嬰兒餵養策略

  低出生體重兒低出生體重兒是指出生體重少於2500g嬰兒(包括早產兒和小於胎齡兒)。

  母乳餵養為早產兒提供最理想的免疫防禦,這是其最值得推薦的原因之一,母乳不僅為其提供保護性物質,還對免疫功能起調節作用。早產母乳中富含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,是足月成熟乳含量的1.52倍,對早產兒中樞神經系統和視網膜發育起重要作用。長期母乳餵養有利於早產兒健康和遠期預後。

  鵝口瘡嬰兒新生兒或嬰兒期鵝口瘡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。患鵝口瘡嬰兒因口腔疼痛,拒絕吸吮,故食欲不佳,體重下降。此類患兒應接受治療(局部用制黴菌素甘油),同時接受母乳餵養。

  唇齶裂嬰兒正常情況下,乳汁是通過口腔吸吮以及乳房噴乳反射進入嬰兒口腔內。而唇、齶裂嬰兒吸吮力不強,並且乳汁可誤入氣管或鼻腔,甚至發生窒息。在餵養此類患兒時,母親應讓嬰兒垂直坐在大腿上,可用手擠壓乳房促進噴乳反射。若患兒為唇裂,則母親可用手指壓住唇裂處,增加嬰兒吸吮力。

  母親在每次哺乳後應用手擠空乳房,然後再用小勺或滴管餵養嬰兒,對重症患兒可將擠出乳汁用改良奶瓶餵養。母乳所含的多種免疫物質及溶菌酶可增加新生兒抵抗能力,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。

  苯丙酮尿症嬰兒對此類患兒儘早確診和治療,可避免腦損傷。其應接受苯丙氨酸飲食治療,使用無苯丙氨酸特殊奶粉配合適當比例母乳,使血苯丙氨酸維持在2~4mg/dl

  特殊母親哺乳策略

  患傳染病母親

  ⑴對於甲型肝炎母親,嬰兒可接種免疫球蛋白,並待隔離期後繼續接受母乳餵養。

  ⑵對於乙型肝炎母親,新生兒出生後48小時內或儘早接種疫苗即可接受母乳餵養。

  ⑶丙型肝炎母親可進行母乳餵養,並不增加新生兒感染風險。

  ⑷HIV陽性母親避免母乳餵養。

  ⑸活動性結核的母親可進行母乳餵養。

  妊娠合併症母親

⑴對於患有糖尿病的母親,母乳餵養可減少嬰兒成年後患糖尿病風險,減少母親治療所需的胰島素用量及緩解母親精神壓力。

⑵對於甲狀腺功能亢進母親,產後應監測甲狀腺功能,調整用藥。其在接受大劑量藥物(丙硫氧嘧啶>300mg,他巴唑>10mg)或放射性碘131治療時,不易行母乳餵養。甲狀腺功能低下母親可進行母乳餵養,並應該定期檢測嬰兒甲狀腺功能。

⑶對於產後抑鬱症患者,其在服藥期間應暫停母乳餵養,待停藥後再恢復母乳餵養。

  連結

母乳餵養現狀:我國母乳餵養率低

  2010726日,世界衛生組織官員羅伯特在衛生部母乳餵養臨床幹預培訓班上提醒,從全球範圍內看,中國母乳餵養率處於較低水準。

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衛生與營養處專家郭素芳說,調查顯示,中國0~6個月嬰兒的母乳餵養率與母親的受教育程度、孕期健康教育情況、工作條件等有關。

  近期一項研究表明,導致母乳餵養率較低的因素包括缺乏對母乳餵養優勢的認識,母親工作壓力較大和公眾場所不利於餵養等因素,這是放棄母乳餵養的重要原因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c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